2011年9月,吳迪進入石圪臺煤礦工作,擔任掘進隊材料員。
從未到過煤礦的他,來到煤礦后領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熟悉掘進隊庫房及所有配件材料。第一次進入庫房他就覺得兩眼一摸黑,能認識的東西屈指可數,許多配件都叫不出名。為了盡快熟悉工作,不耽誤井下設備更換配件和工人領用材料,他找來了掘進機、皮帶機等設備的圖紙和說明書,對照了解各設備零配件的用途、結構原理、使用壽命,以及庫房標準化管理。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一點一點的積累,他很快就將掘進隊機電設備配件材料的規格、型號、用途熟記在心,能夠很好的完成配件的計劃領用,得到了工友和領導的肯定。
井下掘進作業現場移動設備較多,經常出現變形損壞,往往需要重新焊接加工。為了能及時加工制作相關材料,滿足井下使用,吳迪在干好材料員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開始向機修車間的老師傅們學習電氣焊。從沒接觸過電氣焊的他就這樣邁出了初學的第一步,結果沒過兩天就被電弧打紅了眼睛,眼淚不聽話的直往下流,臉上也被高溫烤蛻了皮??粗磉叺睦蠋煾祩儖故斓募妓?,他心里想:別人行,我也行。
忍著疼痛,他繼續虛心請教焊機電流的調整、焊接時焊條的角度、焊條的選擇,一步步掌握了電焊技術,具備了完成區隊備件焊接的能力。
一有時間,吳迪就會下井進行實踐學習,及時掌握井下掘進作業流程和材料使用的損耗情況,并在此過程中處處留心,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改造措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
在巷道掘進過程中,皮帶機尾隨著巷道延伸隨時進行移動導致機尾及二運跑道變形并磨損嚴重,托輥架子脫落,皮帶跑偏嚴重,影響正常掘進。針對以上問題,吳迪大膽提出對皮帶機尾進行重新改造加固,在得到礦領導同意后,他便開始查閱圖紙資料、下井現場測量、詢問各班組長日常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通過調查,吳迪利用廢舊的角鐵、方鋼制作架體,并且對受力部位容易變形的地方進行加厚加固處理,在跑道和機尾底座焊接耐磨層,延長了設備使用壽命。原來的托輥槽焊接在架體上,磨損變形后需要使用電氣焊進行處理,工序繁瑣且存在安全隱患。吳迪對托輥槽的固定方式也進行了創新改造,在架體上制作安裝孔,將托輥槽制作成可拆卸式,方便了更換處理。改造后的皮帶機尾壽命大大增加,問題也比原來減少了很多,提高了掘進作業效率。
石圪臺煤礦井下地質條件復雜,掘進工作面切眼距離短、聯巷多,不能安裝完整的皮帶輸送機,需要使用防爆裝載機裝煤運煤,嚴重影響掘進進度,也增加了勞動強度。發現這一情況后,吳迪和同事多次到現場實地進行測量,根據巷道施工條件認真對照研究,大膽創新,改造出了適合短距離掘進巷道使用的“簡易皮帶機頭”。他們將卸載滾筒和驅動滾筒合在一起,利用鋼梁焊接機頭框架,去除了儲帶倉部分,只保留托載滾筒,從而縮短了皮帶機頭的長度,方便了運輸安裝。經過多次安裝使用,很好的解決了短距離掘進巷道出煤效率差的問題,避免了使用裝載機出煤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提高了掘進效率。2016年,該項創新發明獲得了集團公司創新發明一等獎。
把崗位當作創新的平臺,把責任當作創新的動力,年輕的吳迪不斷鉆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用勤勞、樸實、吃苦、鉆研的精神,在創新改造的道路上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