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煤礦井下生產設備改造、生產工藝創新到煤礦生活環境改善,在溫三號煤礦,員工們生產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與一個人的創新發明和改造項目分不開。他的創新改造設施不僅為煤礦節約了數十萬元生產成本,創造了數百萬元的經濟效益,也為全礦員工營造了一個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他就是溫三號煤礦機電副礦長何剛。
在何剛的眾多創新發明、技術改造項目中,自移機尾改造是最典型的一個。溫三號煤礦綜采隊使用的自移機尾,由于廠家在設計時未充分考慮不同煤礦巷道底板軟硬的實際情況,造成每次自移后機尾將底板的煤泥、矸石、煤塊涌起,必須采用人工清掏,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機尾封閉處無法清掏干凈,容易磨損皮帶。底板不平整,經常造成機尾傾斜,必須采用墊枕木支平,才能正常工作,否則就會出現皮帶跑偏。
何剛發現這個情況后,開始著手研究對綜采自移機尾進行技術改造。他通過在機尾底部安裝軌道,利用支撐油缸將機尾整體支撐在軌道上,使機尾可以在軌道上滑行,避免了對底板造成破壞,從而達到了不掏尾、不磨損皮帶。這一改造不但解決了職工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提高了生產效率,遇到機尾傾斜時可以通過支撐油缸調平,從根本上延長了皮帶使用壽命,節約了生產成本。
工作中,何剛處處留心,發現不合理的地方便會琢磨改進的方法。一次檢查中,他發現井下單軌吊敷設的電纜與乳化液泵的高壓液管用同一掛鉤分層吊掛,由于管線較多,隨著工作面向前推進,每向前拉一次設備列車,單軌吊上敷設的管線便會產生堆積,非常凌亂。而且,由于高壓液管在工作時帶有振動性,處在同一掛鉤上的電纜受振動影響來回竄動,造成電纜橡膠外套磨損加快,縮短了電纜使用壽命。磨損嚴重時還可能發生漏電安全事故。
在他的建議下,煤礦將電纜與高壓液管分開布置,在單軌吊上側將多根電纜整體用扎帶間隔綁扎吊掛,吊掛時形成弧度下垂,保證每次拉設備列車時有足夠的富余量,在下側單獨布置高壓液管,杜絕了高壓液管工作時振動對電纜的影響,保障了安全,且美觀大方,便于管理。
煤礦的生活環境改善也與何剛的發明創造分不開。溫三號煤礦煤場緊挨著辦公、生活區,生產運輸中產生的粉塵給煤礦生活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雖然煤場安裝了防風抑塵網,平時灑水降塵,但是遇到大風天氣時,粉塵仍會被刮得漫天飛舞,職工們都不敢開窗。
煤礦經過勘察,決定在位于煤場的主井機頭房頂安裝噴淋降塵裝置,但是咨詢廠家后才得知,安裝一套噴淋降塵裝置竟然需要55萬元。為了節約成本,何剛自告奮勇的要求自行設計安裝噴淋裝置。他花2.5萬元買了一把進口噴槍,利用煤礦現有的設備進行設計改造。經過半個月的研究,最終僅花費5萬元就成功安裝了噴淋降塵裝置,實現了自動噴淋、自動補水,降塵效果達到廠家設備的效果,為煤礦節約50余萬元。這項發明創造也在集團公司其他煤礦得到了推廣應用。
溫三號煤礦排水設備較多,水泵及其控制開關容易損壞,外委維修費用高、周期長,不能及時投入使用。為了節約生產成本,及時將損壞設備修復并投入使用,何剛組織機電技術人員籌劃、組建了機電設備維修車間,利用各自的電子技術專長,修復了許多電子線路板、開關電子插件、各類開關綜合保護裝置等,每年為煤礦節約成本數萬元。在他的指導下,煤礦也培養了一批技術硬、責任心強的機電維修工。他的一言一行更是激發了全礦員工創新改造、修舊利廢的積極性。
憑著對礦山的熱愛和睿智的頭腦,何剛在技術創新方面堅持不懈地發明和創造。一個個成果,不僅凝聚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更體現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