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的人夢想成為科學家,有的人夢想成為藝術家,有的人也許并沒有多么遠大的理想,他只想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把自己的青春無私地奉獻給社會,這樣的人與科學家和藝術家一樣的偉大,一樣的令人敬佩。烏蘭集團溫三號煤礦掘進隊檢修班班長張禮強就是這么一位,他邁出大學校門后便來到了烏蘭集團,一直扎根在井下生產第一線,為自己青春的夢想努力奮斗。
2007年,張禮強走出了大學校門,他背起行囊,告別親人,離開了甘肅老家,開始追尋人生的夢想。
在參加一個人才招聘會時,他發現了烏蘭集團,通過網上查詢,他進一步了解了烏蘭集團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迫不及待地參加了烏蘭集團的招聘面試,也幸運地通過了一系列的程序,最終被烏蘭集團錄用,成為一名烏蘭集團的煤礦工人,從此他在這個令人向往的企業里,扎根、奉獻,并留下一串閃光的足跡。
為了使自己盡快從“門外漢”變成“行家里手”,在工作中,他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業務知識,下班后別人休息、娛樂,他在煤礦閱覽室翻看專業書籍,從網絡上搜集設備維修相關知識,還把書本上和網絡中看到的有用的機電、設備維修知識摘錄下來,抄寫在自己的工作筆記里。遇到難題他也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徹底弄懂為止。有一段時間他還向同事借了摩托車,利用周六日,翻山越嶺到數十里外其他煤礦實地學習操作維修技術。起初,他上門求學被人家拒之門外,但他并沒有灰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人家請求,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人家最終答應了他。
通過不斷努力,張禮強的技術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很快就掌握了掘進工作的整個工藝,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干好工作的信心。
由于工作出色,不到一年張禮強就被提升為檢修班長。在檢修班長這個崗位上,張禮強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樣樣活都搶著干,各項工作都沖在前。每班他都第一個入井到面,排查安全隱患,進行工作交接;當班工作結束,他都是最后一個離開工作面,認真盤點本班的工作,決不把隱患留給下一班。遇到急、難、險、重的工作,他更是在井下連班加點,直到解決當班遺留問題,他才離開工作面。他還根據煤礦班組考核方案總結出了一套“13條規范標準”,針對班組不同崗位工種,明確了具體工作職責與標準,杜絕了工作起來“一窩蜂”、“無目的”的現象。
張禮強的工作服兜里總是裝著一本工作筆記,上班期間他把井下急需處理的隱患、當天的工作重點、隊內的任務安排、需要協調的工作等及時記錄下來,然后對照著一項項落實。正是由于他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在他的班上,設備運行都很正常,沒發生過任何安全事故。
盡職盡責,當好自己的班,這在任何人看來都已經是難能可貴了。但張禮強卻不這樣想,他認為不管什么問題,只要影響到了生產,他都會沖鋒在前;不管誰的班,只要出現問題,就應該齊心協力去解決。
2007年冬季,溫三號煤礦正值技術改造,機械安裝已經進入了掃尾階段,只剩最后的皮帶安裝工作。當時,井巷內到處是淤泥積水和廢渣,人走在里面深一腳淺一腳,給皮帶安裝帶來了很大的阻礙。為了保證皮帶安裝進度,張禮強帶頭動手和工友們一起清理井巷內的淤泥廢渣。有時候一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灰頭土臉不說,渾身還沾滿了泥水,上井后被冷風一吹,沾滿泥水的衣服很快便成了硬邦邦的“鐵衣”,用手敲一敲梆梆地響。經過數天的奮戰,井下的淤泥被清理的干干凈凈,原本需要12天安裝完的工程,最后也僅用了8天時間,為礦井早日投產贏得了寶貴時間。
2012年6月份,在14206回風順槽與切眼即將貫通時,掘進機行走減速機螺絲卻折斷變形,機器卡在狹小的巷道內紋絲不動。其他檢修工干了整整兩個班還沒有拆卸下來,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紛紛勸說還是找廠家專業人員來維修吧。掘進隊長也是愁容滿面,聯系廠家專業人員前來維修,又得耽誤好幾天時間,這可耽誤不起呀。當時正在回家探親途中的張禮強,聽說掘進機出現故障耽誤了生產,他二話沒說,坐了返程車就回了煤礦,飯也沒吃一口就披星戴月的穿上工作服下了井。憑著他多年檢修經驗和過硬的技術,經過一整夜的搶修,終于換下了受損部件,修好了掘進機。人們一說起這件事,都會豎起大拇指說:張禮強你真牛。
類似這樣的事不止一次,對此,張禮強從不言苦、從不叫累,隨叫隨到,任勞任怨。
張禮強的付出,換來了工友們的贊揚和領導的肯定,他被溫三號煤礦譽為技術能手,班組骨干,他也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安全標兵,優秀班組長。他以一個煤礦工人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精神,書寫著對烏蘭集團的深深的愛、深深的情,他用踏實的腳步,在烏蘭集團實現著自己閃光的青春夢想!